【JD-NQ10】【竞道科技智慧农业设备一站购齐,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,多种设备可选,可定制,欢迎咨询!!!】。
不同地区的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站,监测重点为何存在差异?
温室大棚虽能为作物生长打造 “可控小环境",但受地域气候、种植作物、设施条件等因素影响,各地大棚面临的气象风险与调控需求截然不同。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站的监测重点,本质是 “按需定制" 的结果 —— 针对不同地区的核心气象矛盾,聚焦最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,才能真正为大棚生产提供精准支撑。从寒温带到亚热带,从北方干旱区到南方多雨区,观测重点的差异背后,是对地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深度适配。
地域气候差异是决定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站监测重点的核心因素,不同气候带的 “先天气象短板",直接催生了差异化的监测需求。在北方寒温带地区,如东北三省、内蒙古东部,冬季漫长寒冷、低温频繁,温室大棚的核心挑战是 “保温抗冻",因此观测站会将气温监测作为重中之重,不仅实时追踪棚内空气温度,还会重点监测棚内土壤温度(尤其是根系分布层的 5-20 厘米土温),避免低温导致作物根系冻伤。以黑龙江哈尔滨的番茄大棚为例,观测站设定的气温预警阈值为 5℃—— 当监测到棚内夜间温度低于 5℃时,会立即提醒农户开启燃煤热风机、覆盖二层保温膜;同时,土壤温度若低于 10℃,会建议通过铺设电加热丝或增施腐熟有机肥提升地温,确保番茄根系正常吸收养分。此外,北方春季多风沙天气,观测站还会强化棚外风速与棚膜压力监测,防止大风撕扯棚膜、掀翻棚体,保障大棚结构安全。
而在南方亚热带、热带地区,如广东、海南、福建,高温高湿、暴雨台风是主要气象威胁,温室大棚的核心需求是 “降温排湿、防风抗涝",观测重点也随之调整。这类地区的大棚气象观测站会优先监测空气相对湿度、棚内最高气温及降水量:当棚内湿度超过 85% 时,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,提醒农户开启除湿机或加大通风口,避免作物感染霜霉病、灰霉病;夏季棚内气温易突破 35℃,观测站会实时推送高温预警,指导农户通过遮阳网覆盖、喷雾降温系统降低棚内温度,防止蔬菜因高温徒长或花芽分化受阻。以广东湛江的黄瓜大棚为例,依托观测站的湿度数据,农户实现了 “精准通风"—— 根据湿度变化调整通风时长,既降低了病害发生率(霜霉病发病率从 20% 降至 5%),又避免了过度通风导致的水分流失;同时,观测站还会联动当地气象部门,提前 48 小时监测台风路径与降雨量,当预测到风力超过 8 级或单次降雨量超过 100 毫米时,指导农户加固棚体骨架、在棚外开挖临时排水沟,减少台风暴雨对大棚的破坏。
种植作物的品种特性,进一步细化了不同地区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站的监测重点。即使在同一气候带,若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,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也会存在差异,观测站需围绕作物 “生长痛点" 调整监测方向。在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区,若种植的是喜温喜光的黄瓜、茄子,观测站会强化光照强度监测—— 当棚内光照强度低于 3 万勒克斯(黄瓜光合作用的临界值)时,会建议农户开启补光灯,延长光照时间,避免作物因光照不足导致落花落果;而若种植的是耐阴作物(如芹菜、生菜),则会降低光照监测权重,转而关注昼夜温差(芹菜适宜的昼夜温差为 8-10℃),通过监测数据指导农户调整夜间保温措施,促进作物养分积累。
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,如甘肃、宁夏,水资源匮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,温室大棚多种植高附加值的瓜果(如草莓、葡萄),这类地区的观测站会将土壤墒情监测作为核心 —— 实时追踪棚内土壤含水量(尤其是 20-40 厘米的根系主要吸水层),并结合作物需水规律生成灌溉建议。以甘肃酒泉的草莓大棚为例,观测站根据土壤墒情数据,为草莓不同生长阶段设定了差异化的灌溉阈值:苗期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 60%-70%,结果期需提升至 70%-80%;当监测到土壤含水量低于阈值时,会自动触发滴灌系统补水,既避免了干旱导致的草莓果实小、甜度低,又比传统漫灌节水 30% 以上。此外,西北地区光照强、紫外线辐射量大,若种植的是对紫外线敏感的作物(如育苗期的番茄苗),观测站还会增加紫外线强度监测,指导农户通过更换防紫外线棚膜减少紫外线伤害。
温室大棚的设施水平与管理模式,也会对观测重点产生影响,形成 “因地制宜" 的监测差异。在设施的现代化温室(如连栋智能温室),观测站可实现多要素全自动监测,除基础的温湿度、光照、墒情外,还会监测CO₂浓度、棚内气流速度等精细化指标,为作物光合作用提供精准调控依据;而在农户自建的简易单体大棚,受成本与技术条件限制,观测站会优先保障核心要素(如气温、湿度、降水量)的监测,避免过度追求 “全要素监测" 导致的资源浪费。例如,在河南濮阳的农户蔬菜大棚,观测站以 “低成本实用化" 为原则,重点监测气温与土壤墒情,通过短信向农户推送基础预警信息;而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,连栋温室的观测站会同步监测 CO₂浓度 —— 当棚内 CO₂浓度低于 300ppm 时,自动开启 CO₂发生器,提升作物光合作用效率,使番茄亩产量增加 15%。
从地域气候的 “先天差异" 到作物品种的 “个性需求",再到设施水平的 “现实条件",不同地区温室大棚气象观测站的监测重点,始终围绕 “解决本地生产核心矛盾" 展开。这种差异化的监测模式,既避免了 “一刀切" 的监测误区,又能让有限的监测资源精准作用于关键环节,真正为温室大棚生产 “保驾护航"。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,未来观测站还将结合 AI 算法,进一步实现 “一地一策、一作物一策" 的个性化监测,让大棚种植更科学、更高效。
邮件联系我们:176928329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