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山东竞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!
销售咨询热线:
15666889252
Article技术文章
首页 > 技术文章 > 校园教学气象站能为小学科学课提供哪些教学支持?

校园教学气象站能为小学科学课提供哪些教学支持?

更新时间:2025-10-14浏览:10次

  【JD-XQ4】【竞道科技校园教学气象站,多种配置,任您选择,助力校园气象科普发展!厂家直发,更多优惠,欢迎咨询问价】!

  校园教学气象站能为小学科学课提供哪些教学支持

  校园教学气象站是小学科学课的 “具象化教具" 与 “实践实验室",能将《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》中 “天气"“物质的变化"“地球与宇宙" 等核心内容转化为可观察、可操作、可探究的教学活动,从知识传递、能力培养、思维发展三方面为科学课提供支持,具体可从四方面展开:

  一、提供具象化教具,破解抽象知识教学难点

  小学科学课中 “天气现象"“气象要素" 等内容抽象性强,学生难以仅凭课本插图或教师讲解建立认知,校园教学气象站通过实物仪器与实时数据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,破解教学难点:

  理解气象要素的实际意义:针对 “温度、湿度、风速" 等核心概念,学生可通过气象站的温度计观察 “25℃" 对应的实际体感(如 “25℃时穿短袖舒适"),用湿度计对比 “雨天(湿度 80%)" 与 “晴天(湿度 40%)" 的空气湿润差异,通过风向标与风速仪直观看到 “东风" 时旗帜飘向西方、“3 级风" 时树叶晃动的现象,避免死记硬背定义;

  认识天气现象的形成关联:讲解 “降水" 时,学生可观察雨量计收集雨水的过程,记录 “小雨(12 小时降水<5mm)"“中雨(5-15mm)" 对应的雨量计刻度变化,结合温湿度数据分析 “雨天湿度高、温度低" 的关联,理解 “降水与大气湿度的关系";讲解 “云与天气" 时,学生可通过气象站周边的云量观察,结合实时温度数据,总结 “积云多为晴天、层云多为阴天" 的规律,建立 “云型 - 天气 - 温度" 的具象联系。

校园教学气象站

  例如,某小学在讲解 “温度变化" 时,让学生每天两次记录气象站的温度数据,通过对比 “早上 8 点 18℃" 与 “下午 2 点 28℃" 的差异,直观理解 “一天中气温随太阳照射变化" 的规律,比单纯讲解 “太阳高度角影响气温" 更易被学生接受。

  二、支撑探究式学习,培养科学探究能力

  小学科学课强调 “探究式学习",要求学生经历 “提出问题 - 设计方案 - 收集数据 - 分析结论" 的完整过程,校园教学气象站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真实的探究载体:

  开展短期观察探究:围绕 “校园一周天气变化" 主题,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每天记录气象站的温湿度、风向、降水量数据,绘制 “一周天气变化折线图",分析 “周一周三降水,气温较低;周二周四周五晴天,气温较高" 的规律,提出 “降水是否会导致气温下降" 的猜想,再通过后续数据验证猜想,完成基础探究闭环;

  进行对比实验探究:结合 “不同环境的气象差异" 课题,学生将气象站数据与校园其他区域(如操场树荫下、教学楼走廊、食堂门口)的简易测量数据(用手持温度计、湿度计)对比,发现 “操场树荫下温度比气象站低 2℃"“食堂门口湿度比气象站高 5%",分析差异原因(如树荫遮挡阳光、食堂水汽蒸发),培养 “控制变量、对比分析" 的科学思维。

  某小学科学课开展 “太阳能板发电量与日照的关系" 探究时,学生通过气象站的日照时数数据(如 “周一日照 6 小时"“周二日照 3 小时"),结合太阳能板的发电量记录,得出 “日照时间越长,太阳能板发电量越多" 的结论,既掌握了探究方法,又理解了 “能量转化" 的基础原理。

  三、促进跨学科融合,构建综合知识体系

  小学科学课与数学、语文、美术等学科存在天然联系,校园教学气象站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纽带,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知识体系,打破学科壁垒:

  与数学学科融合:记录气象数据时,学生需用数学知识读取温度(保留 1 位小数)、计算日均温度(如 “周一最高 28℃、低 18℃,日均 23℃")、绘制柱状图 / 折线图(用横轴表示日期、纵轴表示温度),强化 “数据读取、计算、统计图表" 等数学技能;分析 “一周降水总量" 时,学生需将每日降水量相加(如 “周一 5mm + 周二 0mm + 周三 8mm=13mm"),理解加法的实际应用;

  与语文学科融合:基于气象站数据开展 “天气播报" 写作,学生需将 “温度 25℃、湿度 60%、微风" 转化为 “亲爱的同学们,今天天气晴朗,气温 25℃,微风拂面,适合户外体育课,但要注意防晒哦" 的口语化表达,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;撰写《我的气象观察日记》时,学生记录 “今天下雨了,雨量计里的雨水到了 5mm 刻度,我看到小鸟躲在树上,路上行人打着伞",将科学观察与文字描述结合;

  与美术学科融合:学生根据气象站数据创作 “天气主题画作",如 “晴天" 画太阳、蓝天与飘扬的国旗(结合风向数据),“雨天" 画雨滴、雨伞与积水(结合降水量数据),用艺术形式表达科学观察结果,同时理解 “气象要素与生活场景" 的关联。

  某小学开展 “气象科普手抄报" 活动时,学生将气象站数据(如 “本月降水 150mm"“平均温度 22℃")、数学统计图表(月温度折线图)、语文天气播报文案、美术天气插画整合在手抄报中,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。

  四、培养实践与责任意识,落实核心素养目标

 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“科学态度、社会责任",校园教学气象站通过让学生参与设备运维与数据应用,培养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:

  提升动手实践能力:学生参与气象站的日常维护(如清洁传感器外壳、记录数据、检查设备外观),掌握 “用软布擦拭仪器"“正确读取雨量计刻度"“填写观测日记" 等实操技能,避免 “纸上谈兵";组装简易气象工具(如用吸管、卡纸制作简易风向标)时,学生需根据气象站的风向标原理,调整吸管长度、平衡卡纸重量,培养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;

  增强责任与环保意识:担任 “气象小管理员" 的学生,需按时记录数据、维护设备,若因疏忽漏记数据,会影响小组探究进度,从而理解 “责任" 的意义;分析气象数据时,学生发现 “校园周边工地施工时,气象站的 PM2.5 数据比平时高 3μg/m³",提出 “减少扬尘、保护环境" 的建议,将科学观察与环保责任结合,树立 “关注环境、守护家园" 的意识。

  某小学通过 “气象站领养" 活动,让每个班级负责一周的气象站运维,学生在 “记录 - 清洁 - 上报" 的过程中,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,还养成了 “认真负责、团队协作" 的良好品质,这些素养的培养远超科学知识本身的价值。

  综上,校园教学气象站为小学科学课提供了 “从抽象到具象、从理论到实践、从单一到综合" 的教学支持,既是科学知识的 “展示窗口",也是探究能力的 “实践平台",更是核心素养的 “培养载体",能有效提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效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


 

邮件联系我们:1769283299@qq.com

扫一扫,关注微信服务号
©2025 山东竞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鲁ICP备20021226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