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JD-NQ14】【竞道科技气象环境监测设备,多参数定制,致力于多智慧农业、智慧环境、气象科研等多领域发展!更多优惠,欢迎询价!】
田间灌溉怎么精准把控?高标准农田气象站能给数据支持吗?
当然能!传统田间灌溉常陷入 “凭经验浇水" 的误区 —— 要么浇水过量导致土壤板结、养分流失,要么缺水影响作物生长。而高标准农田气象站通过提供 “土壤 - 气象 - 作物" 多维度数据支持,能让灌溉从 “模糊判断" 转向 “精准计算",既满足作物需水需求,又避免水资源浪费,真正实现 “按需灌溉"。
高标准农田气象站的核心数据支持,聚焦于与灌溉密切相关的三大关键指标,为精准把控提供科学依据。首先是土壤墒情数据,设备通过埋设在不同土层(如 10cm、20cm、40cm)的土壤水分传感器,实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,精准到 ±1%。比如小麦拔节期需土壤含水量维持在 60%-70%,当传感器监测到数据低于 60%,就意味着需要启动灌溉;而玉米灌浆期若含水量超 80%,则提示需减少浇水防止烂根。其次是气象蒸发数据,通过蒸发传感器结合温湿度、风速、光照等参数,计算作物蒸腾蒸发量(ET 值)—— 这是判断作物 “实际耗水量" 的核心指标,比如夏季高温时,ET 值可能达 8mm / 天,意味着田间需补充更多水分才能抵消蒸发消耗。最后是降雨数据,雨量传感器实时统计降雨量,若某时段降雨量达 20mm,且土壤墒情已达标,系统会自动建议暂停灌溉,避免重复浇水。

这些数据通过 “采集 - 分析 - 决策" 的闭环,直接指导灌溉方案的精准制定。气象站将实时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后,AI 算法会结合作物品种(如水稻、小麦、蔬菜)、生长阶段(如苗期、花期、成熟期)的需水模型,自动生成灌溉建议:包括 “是否需要灌溉"“灌溉量多少"“最佳灌溉时间"。例如,山东东营的高标准农田里,气象站监测到土壤含水量降至 55%、ET 值为 6mm,结合玉米抽雄期需水特性,平台建议 “次日凌晨灌溉,每亩用水量 40 立方米"—— 选择凌晨灌溉,既能避开正午高温减少水分蒸发,又能让土壤有充足时间吸收水分,契合作物夜间需水规律。
在实际应用中,高标准农田气象站的数据支持还能实现 “动态调整灌溉策略",应对不同环境变化。比如遭遇连续阴天,光照不足导致作物蒸腾作用减弱,气象站会通过降低 ET 值计算,建议减少灌溉量;而突遇大风高温天气,ET 值骤增,系统会提前推送 “需增加灌溉频次" 的提醒。河南南阳的一块高标准农田,曾通过气象站数据动态调整灌溉:在一次持续 3 天的高温过程中,根据 ET 值变化将灌溉间隔从 7 天缩短至 5 天,每亩用水量增加 10 立方米,最终玉米未受干旱影响,亩产反而提升了 5%。
对于农户关心的操作便捷性,这类气象站的数据支持贴合田间管理场景。农户无需复杂计算,通过手机 APP 即可查看直观的 “灌溉建议":首页用 “绿色(无需灌溉)、黄色(建议准备)、红色(急需灌溉)" 三色标识土壤墒情状态,点击红色标识可直接获取具体灌溉方案,甚至能联动智能灌溉设备实现 “数据触发自动灌溉"—— 当土壤含水量低于阈值,系统自动启动滴灌、喷灌设备,达到目标含水量后自动停止,全程无需人工值守。
此外,高标准农田气象站的数据支持还能带来长期效益。通过积累历年土壤墒情、ET 值、降雨量与作物产量的关联数据,可优化当地作物的 “需水模型",让灌溉方案更贴合地域气候特征。比如江苏盐城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,经过 3 年数据积累,针对当地水稻品种制定出 “分蘖期土壤含水量保持 65%-75%、灌浆期保持 70%-80%" 的精准标准,每亩灌溉用水量从原来的 500 立方米降至 420 立方米,节水 16% 的同时,水稻亩产稳定在 650 公斤以上。
综上,高标准农田气象站不仅能为田间灌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,更能将数据转化为可落地的灌溉方案,解决 “浇多少、何时浇" 的核心问题。它让灌溉从 “经验驱动" 转向 “数据驱动",既节约水资源、降低种植成本,又能保障作物稳健生长,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现 “提质增效" 的关键装备。
邮件联系我们:1769283299@qq.com
扫一扫,关注微信服务号